為什么要跑馬拉松?
對于我來說,是一個以文入馬的過程。大學畢業后一直做運動媒體和運動產業,從奧運會、世界杯一直到鄉村體育,幾乎都有涉獵;足球、籃球、乒羽、高爾夫,全都報道過,也都玩過;從NBA到歐洲足球的球星,再到廣場舞大媽,全都采訪過。
在 2012年的11月27日,我們正式創刊了《跑者世界》,也就是全球最好的跑步媒體《Runner’s World》的中文版。那一天,在朝陽公園舉辦的創刊儀式,很熱鬧。遺憾的是,在那之后,我迅速被挖角,跳槽了。但心中種下了一顆要完成馬拉松的種子,因為都做《跑者世界》了,如果連一個馬拉松都沒完成過,談何跑者。
有些人說跑步是為了減肥,有些人是為了增肥;
有些人是因為失戀了,有些人是為了呵護新的戀情;
有些人是為了交朋友,有些人是因為想靜靜;
有些人是因為空虛,有些人是追求放空……
很多人在推廣跑步時,也會將這些寫成雞湯體。
但跑到現在,我意識到這些其實都是跑步的結果和好處,而不是要跑步的根本原因。
人跑步的原因是什么?很簡單:運動,是人的初始設定,而跑步,是運動中最簡單的一種。
人的初始設定中,有一項極為重要: 所有的快樂都來自于極度緊張后的放松。人的 吃喝拉撒,都要耗費體力,才能得到滿足和快感。就連性愛的高潮體驗,也不過是身體極度緊張后的那一瞬間的釋放。內啡肽、多巴胺,只會在緊張后釋放。如果違背這一規律,唯一的解釋就是使用了違禁品。
”曾認識一個慢性病患者,他感慨道:“我不缺錢,但不快樂。我現在最羨慕的生活,就是白天在街頭做苦力,晚上粗茶淡飯,大吃一頓,然后倒下呼呼大睡。”我深以為然。不勞動,會失眠;不折騰,不成活。
人性本惡,還是人性本善,這些話題都太沉重。唯一確定的是 人性本賤,石閑生苔,人閑生病。多虐虐自己,一切就好了。
人為何有這樣的初始設定,為何又會困在這樣的設定里?進化論會給出其解釋,宗教與哲學也會給出其解釋。我曾經想了很多年。最后感謝劉慈欣給了我答案。
劉慈欣的小說《三體》摘獲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故事獎,成為第一個獲此獎的亞洲人。作為《三體》的擁躉,我很開心。我永遠不會忘記《三體》中的一個情節:三體人成功鎖死了地球人的科技進步,
遊戲娛樂城
三體的艦隊將在四百年后到達地球,面對四百年后被毀滅的命運,科學家意志消沉。
小說中的人物大史為了讓他們振作起來,帶他們來到一處郊外,那里正鬧蝗災。 大史告訴科學家,相比人類與三體人,蝗蟲與人類的技術差距更大,人類自文明誕生以來就希望滅絕蝗蟲,但是蝗蟲依然傲然于天地間。三體人與人類同樣沒有意識到的是,“蟲子從未被消滅過!”
當人自比為蟲子,很多問題迎刃而解。還記得小時候蹲在地上看螞蟻搬家嗎?螞蟻的相對力量比人強很多,也無比勤奮,但人類兒童抬腳就可以踩死;如果從上帝視角來看,人和螞蟻又有什么區別?都是活在稀缺資源條件下的動物而已。 人生的意義不一定超過螞蟻搬家。
直到現在,還有人在駁斥生命在于運動,而堅持生命在于靜止。其實,這個命題沒有意義。每個人,都是一個孤島,感覺、思維都困在自己的臭皮囊里,無法直接感應。而且人的一生,從出生那天起,就是一個不斷損害健康,走向死亡的過程。靜止或運動都無法改變這個流向,
線上體育投注
這就是所謂的向死而生。多說無益,一切在于在于你想如何度過這一生,在于個人的選擇。
有些人選擇了運動,選擇了跑步,做一只強壯的奔跑的螞蟻,去一次次 體會虐痛與欣喜之間的轉換。人生的意義,人性的輝煌,就在其中(如果這些東西存在的話)。
如何能夠跑下馬拉松?
第一步是冷靜下來,回想一下自己是否有跑步的基礎。如今很多優秀的跑者,共享一個開場白,“我從小到大沒有跑過步,屬于零基礎”,“我體育從未及格過”。完全沒有必要相信這些。
我見過第一場馬拉松就跑進4小時的跑者,他之前確實不跑步,但精通10余種運動;還有一位跑者年近50才開始跑步、場場馬拉松都在3個多小時的跑者。他其實30年前拿過學校的萬米冠軍,兩個親兄弟比他跑得還快。
就連我這個至今馬拉松PB(Personal Best,
平博體育
個人最好成績)只有4小時12分的跑者,在大學里12分鐘跑測試都跑到過3400米(當年甲A及格線是3000米)。我中學時還每天跑步上下學,學校離家大概3公里。
如果你以前愛好運動,或者曾經有一階段跑過步,那跑步對你來說,只是一個重拾自己的過程;如果你之前確實從不運動, 也從不跑步,
娛樂城體驗金
那我還得恭喜你,因為跑步給你帶來的效益,是最大的。
不要畏懼跑步,不要畏懼跑馬拉松。羅斯福說:“我堅信, 唯一能讓我們感到恐懼的即是恐懼本身。”你總覺得跑馬拉松的人都是男神或女神,其實根本不是,都是普通人。很多人比你老,比你胖,比你更不像能跑下馬拉松。在馬拉松比賽中,從后面超過你的大部分都是大叔或阿姨。
比如我跑了15個“全馬+”賽事,其中包括10個全程馬拉松42.195公里,5個50公里越野賽。但我體重依然在80公斤以上,相對僅1.73米的身高,身材還不如你標準。
要想跑好步,要想跑下10公里,其實你只需要做好兩件事, 一是打開自己的肺泡,二是活動開腿部的肌肉。這兩點通過幾次慢慢加量的慢跑都可以做到。比如第一次跑3公里,第二次跑3公里走2公里,第三次跑4公里走3公里,第四次跑6公里走4公里……第N次跑10公里。
肺泡打開的過程你會痛苦,腿部會酸痛。但幾乎所有人都可以在幾次摸索性的、不追求成績的練習后,做到能夠一口氣跑下來10公里。
接下來,如果你想跑得更遠、更快,甚至完成一個半程馬拉松或全程馬拉松。你最好的選擇是加強學習,學習現有的理論。學習是最快的捷徑,學習是懶人最聰明的選擇。既然已經有那么多人跑得那么好了, 為什么一定要自己去摸索呢?
如果你不知道跑步應該穿什么衣服,用什么裝備?打開電視,看看北京田徑世錦賽馬拉松比賽的轉播,看看那些人是怎樣跑步的。
關于裝備,你會發現他們只是簡單的短褲、短襪、跑鞋。我曾經當過裝備黨,也知道現在面對跑步愛好者的裝備太多了。各種跑鞋、壓縮褲、壓縮襪、壓縮衣、導汗帶、護膝、帽子、短褲、腰包、皮膚風衣……我也置辦過不少,但后來隨著比賽次數的增多,用的反而越來越少。
我依然喜歡置辦新款裝備,但苦苦尋找屬于自己的那一個爆款。我努力做一名極簡跑者,日常跑步中,將裝備壓縮為:
跑鞋,漂亮的跑鞋很多,如果你不心痛錢,可以盡情地置辦;
跑步短襪;跑步短褲;
墨鏡,保護視力,防紫外線,是必需的;
帽子。
有時我連跑步T恤都省掉了,赤膊上陣。
當然,還有水、能量飲料和能量膠,我隨時攜帶。
但在越野賽中,你一定得按照組委會的提示,多多益善地準備裝備,安全第一。
我最不能理解的就是很多跑步者在壓縮褲外面再套一條跑步短褲,就像“Running Man”里做游戲的那幫藝人那樣穿著。為什么要穿成這樣呢?至少我看在電視轉播中,高水平跑者們沒人這么穿。
那要不要穿五指鞋,甚至玩赤足跑?我的回答依然是看電視轉播中的高水平跑者,看他們有沒有人這么做。
要不要戴著護膝跑?我的回答依然是看電視轉播中的高水平跑者,看他們有沒有人這么做。如果你沒有傷痛,那為何要戴護具? 如果有了傷痛,那應該好好休息或者尋求康復訓練,為何還要戴著護具堅持?
跑到什么樣的水平算好?我的回答依然是看電視轉播中的高水平跑者。有個簡單的評判方式,如果同一場比賽,你的成績是冠軍的兩倍,那就不錯了。比如 男子5公里世界紀錄是12分多,那你跑到25分就很棒;1 0公里世界紀錄是26分多,那你跑到54分鐘之內就很棒; 馬拉松世界紀錄是2小時2分,那你打破一次4小時,就是很出色的跑者了。如果你參加的這場馬拉松特別難,冠軍都跑了3小時,那你跑到6小時之內,
娛樂城推薦dcard
就值得慶祝了。
那什么樣的跑姿是正確的?我的回答依然是看電視轉播中的高水平跑者,看他們是怎樣跑的。如果覺得黑人跑者的身材特性與我們相差太遠,那可以看看中國國家隊的高手們是怎樣跑的。你會發現,其實所有的高水平跑者,跑姿都幾乎是一樣的。
厲害的賽跑者總是以 優雅的節奏,流暢地跑著,就像內燃機引擎一樣。他們不像蹦蹦跳跳的慢跑者,不浪費體力,也不和馬路奮戰。這些人就像在馬路上流動一樣,而且是以非常快的速度向前奔流。
俄羅斯裔的美國著名田徑教練尼古拉斯•羅曼諾夫,“姿勢跑法”。我正在跟他學習這套跑法。
舉個簡單的例子,在所有移動方法中,輪子是效率最高、最省力的。那么為何不像輪子一樣跑步?
跑步動作循環的過程中,具有轉動中輪子的三種力學特性。
第一,總質心始終維持在支撐點的正上方;
第二在前進的過程中總質心始終維持水平,沒有任何上下振動;
第三,連續不間斷地轉換支撐點。
把這三種力學特性運用在跑步上:
第一,當前腳掌落地時,你身體的總質心必須剛好在落地點的正上方;
第二,盡量減少身體總質心的上下移動;
第三,盡量縮短腳掌支撐地面的時間。
最聰明的跑步方法,就是學習現成的經驗,這樣會節省你探索的時間,減少你受傷的風險。
跑步時,你該想些什么?
有一種跑步知識,是你看電視學不來的。那就是跑步時,你的精神狀態是怎樣的。最佳答案是 “禪”,物我兩忘,排除雜念。在那個時刻,沒有疑惑,沒有遲疑,沒有不安,只是把握當下。
人的大腦是一個還在進化中的東西。人的意識分為我們能把握的,以及屬于我們的但不能把握的潛意識。將意識比作龐大的海上冰山,那么前者只是冰山一角。
在你做任何事情的時候,潛意識里的東西都會冒出來騷擾你。比如我寫下這些文字時,精神很渙散。想著:寫完這一篇,還要寫一篇講話稿、一篇新聞稿、一個PPT;想起下周有一個比賽,跑不下來怎么辦;想起下雨了,家里窗戶還沒關; 想起人民幣貶值,對于我這種資不抵債的人有沒有影響;想起歲數見長,一事無成……
大量的信息從生活中的各個角落席卷我們的感官,傳遞到大腦變成一團漿糊,能夠集中注意力就不錯了。有些焦慮是我能解決的,有些是無能為力的。但怎么辦?不過了?依然只能一件件地做。當前,全世界最大的事,就是敲字,忘卻其他。所謂物我兩忘,所謂入定。
跑步時,你想的應該就是跑步本身,既不是腦海一片空白,也不是借機想點別的東西。有許多人喜歡把跑步當作逃離日常生活的一段空閑時間,他們趁那段時間思考問題。跑步時,用心智上的能量去處理無關跑步的其他事。
這也許算是某種舒緩壓力的療法,但絕不會使你變成一個更好的跑者。跑步本身,指的就是你當下跑出的這一步,既不是跑完的上一步,也不是沒跑的下一步;不去想過去的10K跑得如何,也不去想在第30K到第42K時,會不會體力下降。因為你會發現,不管你想什么,大多導向焦慮。
專心跑步,為自己而跑步,這就是我最大的心得。
跑步不是為了湊熱鬧,不是為了彩虹跑、彩色跑、泥濘跑、內衣跑、僵尸跑等,那些是游戲,不是跑步;跑步后可以發朋友圈,辛苦后的炫耀,是可愛的。但跑步不是為了發朋友圈;跑步時要取安全的路線,要取干凈的天氣,霧霾天就不要出來了; 跑步不是給生活做加法,而是做減法,將運動與樂趣相結合,既鍛煉身體,又增加享受,提高了生活的效率。
不要神話跑步,業余的跑步是一項低風險的、無對抗的耐力運動,不是極限運動,也不是對抗項目。與那些激烈對抗的項目相比,我們業余愛好者的有氧的跑步,實在只是一種享受。而職業跑者們,
QT電子
他們想的不只是提高成績,而是如何拖垮對手,贏下比賽。同一場馬拉松,同場競技,跑2小時、3小時、4小時、5小時的選手們,他們的體會完全不同。
如果你不想追求很快的成績,滿足于在4個多小時晃悠,那就做一位“不嚴肅”的跑者,多一些吃喝玩樂,多一些游山玩水;如果你想體會3個多小時完成馬拉松的風馳電掣,那就按照半專業運動員的標準來規范自己的生活和訓練,多一些系統性訓練,多一些飲食監控,多咬咬牙,多吃點苦。
我個人目前還處于累積比賽數量的摸索階段,打著百馬俱樂部的旗號,其實比300俱樂部、330俱樂部(指PB在3小時或3個半小時之內),要簡單;
我的努力,根本還沒有到拼天賦的階段;我也不知道,自己的天賦能否支持跑進330;我還沒有做好準備,為了追求好成績,而大幅度改變自己的生活模式。但我還是會跑下去,因為確實很享受。
不管怎樣,專心跑步,熱心學習久經驗證的經驗,就夠了。
自我介紹
我今年34歲,“全馬+”賽事已經完成了15個,準備在45歲之前完成100個,然后再想想要做點什么。
我希望能做到用運動員的方式去生活,讓生活變得簡單。
《第5頻道》主編 陳明,